二代健保即將上路,卻搞得人心惶惶。補充保費收得公平嗎?醫療品質會改善嗎?《天下》整理出民眾最關心的八大問題,逐一解答:
問題1 什麼是二代健保?我需要多繳保費嗎?
答:二代健保和一代健保最大的不同,在於保費有較大變動,除了維持現有依照薪資所得收取一般健保費外,另外針對雇主和個人分別收取二%的補充保費。
87%民眾保費降低
但因為一般健保費的扣繳費率會從目前的五.一七%,調降到四.九一%,所以,「有八七%的人保費會降低,」健保局局長黃三桂說。
也就是說,約有一三%(約三百萬)的人,保費會提高。這些人可能包括銀行單筆定存三十六萬元以上、兼差打工一次領到五千元以上,或拿到一筆高額獎金等。
補充保費怎麼定義、怎麼收,是否公平,爭議很多。
例如,一個月薪三萬、下班後兼職打工再賺三萬的小職員,和一個專職月領六萬的公司小主管相比,假如兩人都單身,沒有加保的眷屬,小職員要負擔的健保費,包括一般保費四四六元(月投保金額三○三○○元×四.九一%×個人負擔三○%),加上六百元的補充保費(三萬元×二%),共一○四六元。
但專職的小主管,假如沒有其他補充保費的負擔,只需付八九六元的保費(月投保金額六○八○○元×四.九一%×個人負擔三○%),因此會產生大眾認知的不公平現象。
問題2 我要怎麼做,才可以合法節省補充保費?
答:大筆金額一次發放,是可行的辦法。個人要繳的六項補充保費,都以單次最高一千萬元所得或收入,作為扣繳上限。如果公司要發給某位超級業務員兩千萬元獎金,一次發的話,最高只要交二十萬元的補充保費(一千萬×二%=二十萬);分兩次發的話,就得被扣繳四十萬元的補充保費(一千萬×二%×二=四十萬)。
另外,除高額獎金以超過四個月的投保薪資為扣除額,沒有定下限外,其他五項補充保費,都針對單次五千元以上的收入或所得,扣繳二%的補充保費。
所以,最熱烈討論的銀行存款議題,可將大額定存拆成幾筆,控制每筆的利息不超過五千元;也可以維持一筆定存,但改成按月領息,同樣能避開五千元的扣繳下限。
問題3 收補充保費,是不是對有錢人比較有利?
答:在一場健保局為企業辦的二代健保說明會上,各公司的財務、人資主管紛紛提出疑惑。其中,有人不滿地問:「為什麼補充保費要有上限?」
一千萬以上免繳 公平嗎?
也就是說,就算一次領了好幾千萬的獎金、好幾億的紅利,最多也只以一千萬元來計算該扣的補充保費。
不少受薪階級也發出類似質疑。
一家企業的財務主管舉例,目前股利所得的補充保費是針對個人扣繳,但不少上市上櫃公司的背後大股東,是以法人的型態入股,不是以個人身分入股,根本扣不到富人的股利所得補充保費。
「健保費不是所得稅,費跟稅的觀念是不一樣的,費不能一直往上去,」健保局長黃三桂解釋。
他進一步指出,一代健保保費是以薪資所得來訂投保金額等級,絕大部份是由受薪階級承擔;二代健保的補充保費,就是要讓無法從薪資收到,但有其他所得(例如高股利、高利息等)的人,共襄盛舉。
陽明大學公共衛生學科暨研究所所長周穎政也持平分析,相對來說,一家公司的雇主以健保月投保金額上限十八萬兩千元來計算,一個月繳近九千元的保費,比一般人的保費多,但享用的醫療資源跟大家一樣。
且在二代健保,高所得者也要再繳補充保費,相對比一代健保繳得多,「問題是,有錢的人要繳多少,才是夠?」周穎政點出爭議所在。
周穎政建議,健保局要投入足夠的研發費用,對於國人有多少所得應繳多少保費,健保制度該怎麼改,有長期規劃研究,才不會一再衍生爭議。
問題4 有了二代健保,還需要私人保險嗎?
答:還是有需要。健保給付的項目雖多,但也有侷限。
健保局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沈茂庭,舉治療用的藥品、醫材為例,解釋健保給付的是一般、基本的治療,對於增進生活品質或更高級的特材,健保是不付的。
因此,如果想有更好的待遇,還是需要私人保險。
根據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統計,健保開辦前一年,也就是一九九四年,壽險公司的健康險保費規模只有一五二億元,到二○一一年,已飆升到二千五百億,足足成長十六倍。
「自費(醫療)的部份,坦白講,滿恐怖的,愈來愈多,」一家保險公司首席壽險顧問說。
他在業界已有近二十年資歷,一路上看到醫療科技不斷進步,但健保的給付有限,無法滿足民眾的醫療需求,民眾自費的機率增多。
他舉例,有位保戶先前動頸椎手術,一聽醫生說,如果用自費二十多萬的人工椎間盤,術後頸部可轉動的角度較大,立刻就決定自費裝新人工椎間盤。
連小的處置,例如,術後的傷口貼布,如聽說某款自費貼片貼下去比較不會癢,大部份民眾都會願意掏出荷包。
實支實付 比終身醫療有利
問題5 既然需要私人保險,要怎麼保比較有利?
答:一位壽險顧問建議,一定要買的保險,就是搭配在壽險主約下買的「實支實付型醫療保單」。
他分析,實支實付型保單,保費最便宜,但理賠範圍卻涵蓋病房差價、手術差價、用藥差價等,相對最划算。
至於不少民眾買的終身醫療險,理賠的主要是病房費,手術費用只佔很小部份的比例,「終身醫療險保費相對繳很多,但賠很少,」這位壽險顧問坦言。
這也是現在一些壽險公司推出終身手術醫療險的原因,目的在補強終身醫療險理賠不足的情形。
不過,他也建議,實支實付型保單只理賠到八十歲,所以,民眾可視經濟能力與需求,適時考慮加買其他保單。
問題6 如果不用自費的醫材,治療效果會不會比較差?
答:不見得。
醫材的差額負擔,是二代健保一項關係民眾就醫權益的新措施。
過去兩年多,健保局針對部份疾病採取住院「診斷關聯群」(DRGs)制度,同樣疾病組合的住院病人,健保付給醫院同一價錢,費用涵蓋病人住院、檢查、手術、醫材等,稱為包裹式給付。
因此,當病人想用健保不給付的新醫材時,就不能享有包裹式給付。除了要自費付新醫材,連同住院、檢查、手術等所有花費,也都得自費。
但因為民眾自費動輒數十萬,來自醫界與民眾的反彈聲浪不斷。自十二月一日起,健保局針對特殊功能人工水晶體、陶瓷人工髖關節、金屬人工髖關節、塗藥血管支架、心律調節器、義肢等六項特殊醫材,賦予法源基礎,允許差額負擔。
也就是,民眾需要裝這六項醫材時,如選擇健保不給付的新產品,只要自費付新醫材,其他相關檢查、住院、手術等費用,醫院還是可申報健保。
二代健保實施後,會再討論是否開放更多新的差額負擔項目。
健保局也規定,將來醫院必須在民眾接受手術至少兩天前,告知民眾要用到哪些自費醫材、分析利弊,並讓民眾簽同意書。各醫院也必須把自費醫材的價格,公布在醫院網站,讓民眾查詢比較。健保局也可了解各醫院收的價格是否偏差太大。
但一位不願具名的外科教授,談到醫材差額負擔的新措施,直說「滿敏感的」、「有隱憂」。
自費的不見得最好
這位教授指出,目前健保的給付很陽春,台灣醫界使用的醫材,已落後歐美多年,甚至也輸以自費醫療為主的大陸。二代健保實施醫材差額負擔,「精神是對了,對台灣醫療進步,絕對有幫助。」
但他不諱言,有些要民眾自費的新醫材,過度宣傳效果,治療浮濫。他甚至眼見有些年輕醫生,跟著老師學用自費醫材為病人開刀,到最後,竟然只會開用自費醫材的手術,不會開用健保醫材的手術。
不只如此,連病人也被洗腦,以為「自費的最好」。
這位在醫學中心的教授感嘆,他用心評估病人的狀況,建議病人不需花大錢裝自費醫材,只要用健保醫材即可,病人非但不感激,反而破口大罵,且類似情況不只發生一次。
「自費不見得最好,不見得需要,」他建議,醫材開放差額負擔後,健保局要有監督機制,抽查哪些醫生用自費醫材的比例,不合理過高。
問題7 轉診到大醫院,掛號難的情況,到二代健保會改善嗎?
答:會。家住台東的陳淑芬回想起幾個月前,她的父親罹患大腸癌,當地醫生建議遠赴台北進一步治療。毫無人脈資源的她,急著為父親掛號找醫生的過程,仍頭皮發麻:「全部都得自己來,像大海撈針!」
在二代健保後,這種狀況將會改善,會有更完善的轉診制度,民眾如遇到類似處境,不會有那麼大的壓力。
「如果說二代健保有件好事,那就是它,」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肯定新的轉診設計。
滕西華批評,過去的轉診制度形同虛設,先在診所、小醫院看病的人,即使拿著轉診單到大醫院,不少大醫院卻沒設轉診櫃台,民眾找不到協助窗口,仍得自己排隊掛號,也不見得掛得到,甚至得求助掛號黃牛。
「很多醫院是掛號黃牛,一次五百元,我們以前接到非常多的轉診申訴,」滕西華搖頭。
二代健保唯一的「進步」
新的轉診制度,「要做的是有品質的轉診,」健保局醫務管理組組長蔡淑鈴說。
自二○一三年一月一日起,民眾到健保特約的醫療院所看病,如果有轉診需求,醫療院所要做專業判斷,和病人討論,幫病人聯繫好適當轉診的醫院、科別等。
且健保特約的醫療院所要設置轉診櫃台,為轉診病人提供就醫安排。例如,依協調好病人方便就醫的日期,事先協助病人掛號,病人就可在某一天直接到某一科看病。
另外,依照轉診到大醫院看病的民眾,部份負擔的費用,將比不經轉診自行到大醫院就醫的民眾,少付一百到一百五十元。
問題8 二代健保會改善醫療品質嗎?民眾可以更快用到新藥嗎?
答:不會。而且新藥獲得健保給付的時程,甚至會比現在更漫長。
二代健保對藥品的給付審查機制有新變革,讓更多公眾參與決定藥物是否納入健保給付。
「讓消費者參與,這是各國趨勢,」在健保局負責藥品特材業務的沈茂庭組長說。
但他也預期,多元參與,會讓決策的過程變得比較慢。
一家外商藥廠的主管更指出,過去,藥物給付項目與支付標準,是由藥事小組負責,小組成員多具有藥學、醫學、藥物經濟學等專業背景。
到了二代健保,由共同擬定會議來決定藥物給付與支付。成員組合除了主管機關、專家學者外,還包括各層級醫療院所代表、醫師公會代表、消費者、雇主代表等。
其中,來自醫界的代表逼近半數,這些人會不會考量健保總額支出的框架,怕新藥會分掉更多的給付大餅而反對,以至於拉長新藥通過給付的時間,讓人存疑。
另外,即使未來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會針對申請的新藥,做出醫療科技評估,讓共同擬定會議參考,但「會議成員能不能看得懂比論文還論文的藥物研究報告,我們滿難想像的,」這位藥廠主管說。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秘書長林慧芳也擔心,目前新藥從送件申請,到通過健保給付,平均至少需一年左右。但二代健保的共同擬定會議,成員有待訓練、開會品質預期下降,加上每兩個月才開一次會(過去藥事小組幾乎每個月開會),頻率變少,她悲觀認為,將來台灣民眾用到新藥,至少會拖到兩年。
用不到新藥的憂慮,勢必是二代健保的觀察重點。
補充保險費怎麼收?收哪些?
符合下表項目的企業與個人,都要繳交「補充保費」。以下舉獎金與股利所得為例:
1.獎金:上班族陳先生每月健保投保金額是31,800元,他領到10萬元年終獎金、5萬元紅利獎金,共計15萬元獎金,比他投保金額的四倍(31,800 x 4=12萬7,200元),多出22,800元,因此他必須再被扣繳456元的補充保費(22,800 x 2%= 456)。2.股利所得:郭先生是某大公司股東及負責人,以公司的雇主身分加保,他每月以18萬2,000元投保全民健保,如果公司一年發給他1,200萬元的股利,他全年度的總投保金額是218萬4,000元(18萬2,000 x 12個月);超過總投保金額的股利所得是981萬6,000元(1,200萬元-218萬4,000元),他要扣繳的補充保費是19萬6,320元(981萬6,000 × 2%)。
註:健保局另針對特殊族群,免扣繳補充保費,例如低收入戶、兒童及少年、中低收入戶、中低收入老人、領取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費或勞工投保薪資未達基本工資的身心障礙者等。
資料來源:中央健保局
原文 :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5853&page=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