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詩人、總統,還是國王、交際花,歷史里滿是他們的浪漫傳奇,還有無數永不凋零的愛情故事。卡薩諾瓦等歷史人物的大名,被賦予了浪漫的含義;印度國王沙賈汗,為紀念妻子創造了世界一大建築奇跡;伊麗莎白·泰勒和理查德·伯頓,代表了現代社會的婚外情……浪漫人物一直在大眾心裡佔據著自己的位置。
10.伊麗莎白·泰勒伊麗莎白·泰勒從小就是演員,不僅有一頭烏黑的秀髮,還有一雙藍紫色的眼睛。雖然憑借1960年《青樓艷妓》(「Butterfield 8」)和1966年《靈欲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兩度奪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但泰勒最讓人難忘的還是她那罕見的美,還有盪氣迴腸的愛情生活。她一共結過7次婚,其中兩次嫁給了同一個人——影星理查德·伯頓。她曾說他是「我生命中最愛的兩個人之一」。另一個是電影製片人麥克·托德(Mike Todd),1958年因空難去世。泰勒和伯頓相識於拍攝《埃及艷後》的影棚,當時兩人都已婚;他們之間的緋聞迅速成為世界各地的頭條新聞,公眾對他們的指摘此起彼伏,甚至羅馬教皇都提出了批評。他們的婚姻生活十分極端,湮沒在酒精之中,動手爭鬥的衝動不亞於好好相處的熱情。1973年婚姻破裂後,他們難以忍受分離的痛苦,於是在1975年復婚,可僅僅4個月後就再度離婚。1984年伯頓去世,他最後一任妻子禁止泰勒在他的葬禮上出現;但泰勒仍然收到了無數弔唁,她和伯頓的愛情故事將在歷史長河中永遠存在。
9. 凱思琳·伍德威斯(Kathleen Woodiwiss)凱思琳·伍德威斯1939年出生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亞歷山大市。為了表達自己對當時出版的「女性小說」的不滿,她開始創作浪漫主義小說。1972年,她的第一本小說《焰與花》(The Flame and the Flower)出版,故事發生在18世紀晚期美國南部的一個種植園裡。作品歷史背景深遠,主題深刻,文筆華麗,生動地描寫了性愛場面,催生了大量模仿著作,而小說在商業上獲得的成績轟動一時,再次點燃了浪漫主義小說的烈焰。人們認為伍德威斯創造了現代浪漫主義小說現在的形式:歷史階段明顯,情節跌宕起伏;就人物而言,男人大多既敢闖盪又會危害別人,女人大多胸大而且穿著低胸連衣裙。她一共寫了13本這樣的「愛情小說」,包括《莎娜》(Shanna)(1977)、《冬日玫瑰》(A Rose in Winter)(1982)、《愛上陌生人》(Come Love a Stranger)(1984)、《勉強的愛》(The Reluctant Suitor)(2003)等。在《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的一次採訪里,伍德威斯堅決否認自己的書是「色情」小說,堅持認為她寫的只是「愛情故事,帶一點兒情趣。」到2006年她去世時,這些有情趣的愛情故事在全球13個國家出售了360多萬冊。
8. 伊迪絲·比阿夫(Edith Piaf)儘管比阿夫一生飽受病痛折磨,歷經坎坷曲折,從始至終困難重重,但是在她的粉絲眼裡,這位嗓音沙啞的法國女歌手代表了經典的巴黎式浪漫。比阿夫生於1915年,原名伊迪絲·喬瓦娜·加西翁(Edith Giovanna Gassion),她被生母拋棄,在祖母的撫養下長大。父親是一位馬戲團雜技演員,她便跟著去各個地方,並開始在街頭賣唱賺錢。一個卡巴萊酒館(譯者註:供應酒水並有輕鬆表演節目的餐館,大概起源於19世紀80年代的法國。)的老闆發現了她,給她重新起了一個名字「比阿夫」,巴黎俚語有「麻雀」之意(老闆後來被殘忍殺害)。比阿夫一舉成名,1935年開始登上巴黎最豪華的音樂大廳。她雖然接過兩次婚,但最愛的還是馬塞爾·塞爾當(Marcel Cerdan)——一位世界聞名的中量級拳擊冠軍,1949年搭乘從歐洲飛往紐約的飛機,不幸因飛機失事而罹難。比阿夫那一首「Hymne a l』amour」, 浪漫而傷感,就是為他唱的。這首歌被人們認為是她最經典的情歌,傳遍了世界。她幾乎一生都在與藥物和酒癮鬥爭,最終於1963年在法國里維埃拉(Riviera)因肝癌去世。
7.愛德華八世1931年,愛德華還是威爾士親王,認識了沃利斯·辛普森(Wallis Simpson),當時她嫁給了第二任丈夫。愛德華和辛普森夫人之間的關係迅速發展,最終將驚動英國最重要的體制——議會、君主制和英國國教。愛德華稱呼辛普森為「完美的女人」,而其他人則貶斥她是「經濟不穩定的野心家」。1936年1月喬治五世去世,愛德華繼承王位;幾個月後,他竟然向辛普森求婚,突如其來的醜劇促使英國首相斯坦利·鮑德溫(Stanley Baldwin)聲明:如果這場婚姻繼續下去,他將退位。愛德華既不想讓國家陷入選舉危機之中,又不願放棄辛普森,於是決定退位。在一次公開的廣播講話中,他向世界表明瞭自己對辛普森的愛,「我發現自己有心無力,沒有心愛女人的支持和幫助,就不可能承擔起一個國王沉重的責任。」他們結婚了,分別獲得溫莎公爵和溫莎公爵夫人的頭銜,流亡似的住在法國,成為咖啡階層(譯者註:經常出入流行夜總會和度假勝地並參與一些時髦事務的社會名流。)的典型代表。
6.理查德·瓦格納理查德·瓦格納是歷史上倍受崇敬的作曲家。1858年,他放下創作名作《尼伯龍根的指環》的工作,轉而開始寫浪漫主義歌劇《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Tristan and Isolde)。他這樣做,部分原因是對瑪蒂爾德(Mathilde Wesendonck)的感情受到打擊。瑪蒂爾德是一位絲綢商人的妻子,而這位富商正是瓦格納的贊助人。在創作這部歌劇期間,婚姻生活並不愉快的瓦格納遇見了柯西瑪·馮·布勞(Cosima von Bulow)——著名鋼琴家、作曲家弗朗茲·李斯特(Franz Liszt)的女兒、學生,漢斯·馮·布勞(Hans von Bulow)的妻子。他們後來成為了戀人,戀愛關係在好幾年裡都是音樂界公開的秘密。1866年,瓦格納的妻子去世,但是柯西瑪還在婚姻中,並養著兩個孩子。她的孩子不僅知道這段關係,還很崇拜瓦格納的音樂(他指揮了《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的首演)。柯西瑪和瓦格納有了兩個女兒(伊索爾德和伊娃)之後,終於離開丈夫與瓦格納結了婚,定居於瑞士盧塞恩市附近一座鄉村別墅。柯西瑪33歲生日那天,即1870年聖誕節,瓦格納帶來一個管弦樂隊,演奏了一隻為她寫的交響曲——「Triebschen Idyll」。這首曲子得名於他們的住所,後來因為他們的兒子而改名「Siegfried Idyll」,這種浪漫姿態充分證明瞭瓦格納和柯西瑪的婚姻多麼穩固——直到1883年瓦格納去世。
5.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雪萊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戈德溫的母親是著名女權主義者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父親是哲學家、小說家威廉·戈德溫,他們都是英國浪漫主義時期頗有影響力的人物。瑪麗是他們的獨生女兒,16歲時愛上了詩人雪萊;雪萊當時21歲,婚姻生活並不幸福。不拘格套的拜倫勛爵是雪萊的朋友,1816年夏,這對戀人就與這位詩人住在一起。在瑞士拜倫的別墅里,瑪麗構思了一部作品,後來成為她的傑作,也成為歷史上一部著名小說——《弗蘭肯斯坦》(1818)。雪萊的妻子自殺後,他們結了婚,但迫於輿論壓力而移居義大利。瑪麗24歲時,雪萊在海上遭遇暴風雨,不幸溺水而亡,留下瑪麗和兩歲大的孩子(另有3個孩子早夭)。除了她的丈夫、拜倫勛爵和約翰·濟慈,瑪麗也屬於第二代浪漫主義者的主要成員;其他三位詩人先後在19世紀20世紀早早離世,與他們不同,瑪麗迎來了維多利亞新時代的曙光。因為與雪萊的交往經歷,瑪麗或多或少遭到社會排斥。她一面寫書養家糊口,一面保持與倫敦藝術界、文學界和政界往來,1851年去世。
4. 賈科莫·卡薩諾瓦「卡薩諾瓦」這個名字總是讓人們浮想起放蕩之人和好色之徒的形象,因為賈科莫·卡薩諾瓦身後出版的12捲自傳《我的一生》(Histoire de ma vie)大獲成功。他在傳記里詳細生動地——也有些誇張地——記敘了自己在18世紀歐洲所經歷的性愛行為和浪漫故事。1725年,卡薩諾瓦出生於威尼斯,父母都是演員。他因品行不當被神學院開除,一生從事過多種職業,甚至在羅馬為紅衣主教工作過一段時間;他當過小提琴手、魔術師,還一邊工作一邊遊歷歐洲大陸。他為了躲債而改名塞恩加爾騎士(Chevalier de Seingalt),並用這個名字發表了很多文學作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的自傳。卡薩諾瓦熱衷於尋歡作樂,公開表達對婦女的愛——他認為與婦女說話魅力無限,與她們的身體帶來的感覺一樣;這讓他成為支持性解放運動的積極分子,還為著名的文學人物唐璜塑造了生活實例。卡薩諾瓦在柏林、俄國和波蘭做過外交官,為威尼斯偵查人員當過間諜,人生最後幾年在一位波西米亞伯爵的書房裡創作自傳,1798年去世。
3.沙賈汗在1628年至1658年,沙賈汗是印度國王,為了紀念愛妻,他修建了歷史上最壯觀的建築——泰姬陵,並因此名垂青史。他本是「Khurram」王子,印度國王賈汗季的第五個兒子。他為家族打了幾場統一印度的勝仗,因此倍受父親寵愛。賈汗季賜予他「沙賈汗」的稱號作為特殊榮譽,意即「世界之王」。1627年賈汗季去世後,沙賈汗在與兄弟爭奪王權的鬥爭中獲勝,1628年在阿格拉繼承王位。慕塔芝·瑪哈(Mumtaz Mahal)意思是「宮廷的王冠」,1612年成為他的妻子,在三位王後中最受沙賈汗寵愛。1631年,慕塔芝·瑪哈生下他們第14個孩子後不幸去世。傳說她在彌留之際要求丈夫許諾,為自己修建世界上最漂亮的陵墓。6個月之後,傷心欲絕的國王下令開始動工。賈木納河(Jamuna River)流經阿格拉王宮,泰姬陵橫跨於河面之上,白色大理石錶面在一天之中會反射出不同顏色的光芒:日出時閃耀著粉紅色,而在月光下則變成一片珍珠白。泰姬陵正中間圍繞著一圈精緻的屏風,閃閃發光,裡面安放著一具棺木,沙賈汗心愛王後的遺體就躺在裡面。
2.筏蹉衍那(Vatsyayana),《欲經》(Kama Sutra)作者這位古印度學者(約5世紀)不僅苦行,甚至禁慾,似乎不可能寫出歷史上最著名的情色書。這本名著實際上是一本手記,收集了幾百年來古代聖人流傳下來的精神智慧。對於筏蹉衍那的一生,我們不甚了了,但他在書里寫到他有意要讓《欲經》成為完美的性愛手冊,作為獻給印度愛神迦摩天(Kama)的禮物。這本書儘管以指導性愛的篇章而出名,但其實更加註重讓雙方建立起稱心滿意的關係,還為當時印度上流社會求愛和婚姻之事勾畫了藍圖。除了有關愛的經典作品,筏蹉衍那還抄寫了一篇古老的哲理文《正理經》(Nyaya Sutras)。這是喬答摩(Gautama)(譯者註:釋迦牟尼俗姓)寫於公元前2世紀的作品,分析了邏輯學和認識論的問題。《欲經》已被翻譯成幾百種語言,成千上百萬信徒遍佈世界各地。
1.薩福(Sappho)薩福是古希臘著名的抒情詩人,被柏拉圖稱為「第十位繆斯」,她一生的很多故事還不清楚。薩福生於公元前610年,地點在萊斯沃斯(Lesbos)小島(現在該島屬於希臘),據說嫁給了富翁「Cercylas」。她生後流傳著許多傳奇故事,其中有一個人盡皆知:她愛上了年輕水手法翁(Phaon),對他付出了卻沒有得到回報,因此縱身躍海而亡。現在很多人認為這個故事失實。無人知道她一生寫了多少詩;到8、9世紀時,人們就已經只能從別人的作品中見到薩福作品被引用的片段了。她的朋友大部分都是年輕女性,她用了很多詩句描寫她們的愛情,以及伴生的憤恨、怨怒和嫉妒。薩福會對女助手進行教育和宗教指導,以此對婚姻做一些準備。她們受到希臘女神阿佛洛狄特的鼓舞,勢必追隨女神。薩福關心婦女之間的人際關係,因此很多人認為薩福是女同性戀——「lesbian」這個詞就來自於這個島的名字和島上居住的婦女,但是與後來的觀念相比,同性之間存在強烈感情並相互吸引是比較常見的現象,不是特殊的禁忌。
譯/Amy.L ? ? ? ? ? via History
---
資料來源:10個最浪漫的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