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溫度日記 Hearty Journal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9766

【雞籠勃露斯】臺灣的埃利斯島

$
0
0
一個病奄奄,孤獨拿著皮箱的小男孩,一句當地話也不會說,就這樣在船上,與無數其它跋山涉水到了美國的人們,眼睛望著岸上的自由女神像。雖然一無所有,他們的表情雖是茫然,卻帶著期望。這是他們的新大陸,他們的新國家,他們將拋下過去的種種,開啟一個屬於他們的未來。
 
 
這是在電影《教父II》裡,描寫教父 Vito Corleone 於 1901 年從西西里逃往美國,在紐約的埃利斯島(Ellis Island)上岸、檢疫、通關最後才得以入境美國,開啟這個家族在美國發跡的片段。
 
這個埃利斯島,是在 19 世紀中葉到 20 世紀初,幾百萬歐洲移民踏上美國的第一站,這個港口與這座島上的海關中心,在日後被設置為「移民紀念博物館」。館方說,其它的博物館都在收藏歷史,但我們這個博物館,本身就是歷史。至今,上千萬的美國人,仍可以從埃利斯島的博物館文獻中,尋回自己先祖首次踏上美國的入境紀錄。
 
 
圖片來源:網路轉載
 
臺灣也有這樣一個大遷徙的轉運點,也是一個大港口,一樣有一個這樣的入出境的古老建築,只是,這個古老建築不是博物館,反之,它將被以「都市更新」與「興建新穎大樓」為名,馬上就要被政府與財團拆除鏟平。
 
這個港口,就是基隆。這個建築,就是「港西二、三號碼頭倉庫」。
 
圖片來源:網路轉載
 
在 1945 年,二戰終戰後,蔣介石代表聯軍前來臺灣,中國軍人就是搭美國的軍艦,停靠在基隆港,由這幾個碼頭倉庫上岸。再過兩年,「二二八大屠殺」,抵達臺灣的軍隊,也是在這個碼頭倉庫卸下他們的武器,整隊出發,在基隆街頭掃射。再過不到兩年,再有幾十萬殘敗不堪的軍民,一樣從這裡上岸,一樣,他們踏上臺灣土地的第一站,就是「港西二、三號碼頭」。
 
這兩個倉庫原名叫「上屋倉庫」,是在 1932 年與 1934 年(昭和 7 年與昭和 9 年)所興建而成,上面有空中走廊直接通往基隆驛,也就是舊的基隆火車頭。在日本時代,臺灣要前往日本非常方便,而通往日本的唯一方法,就是乘船,並且大部份的乘船地點就是基隆。
 
臺灣通往日本的船是國內線,因此任何要去日本的人只要買一張船票就可以直接前往日本。如臺獨運動者史明先生,在中學時為了抗拒家裡要他就讀醫科的壓力,私自逃家,就是從臺北士林搭火車到基隆,直接在基隆買前往日本的船票。他的家人是等到他人都已經抵達橫濱後,才知道原來他已經離家很遠了。
 
當時要搭船去日本的旅客,會將行李寄放在上屋倉庫的一樓,而在二樓處休憩等候。
 
在 1945 年終戰的時候,還在日本的臺灣學生與旅外人士也是搭船回臺灣,也就在西岸碼頭上岸,並在這個上屋倉庫等候檢疫入境。
 
基隆港西的三號與四號碼頭,就這樣送走,與迎接,臺灣的遊子們。當然,像是接獲屠殺命令的軍人,一樣也是要透過這裡才進來臺灣。
 
美國的埃利斯島移民博物館,是個見證美國移民史的歷史古績,它古老的外觀,那些懷抱著「美國夢」的人對這片陌生土地的第一印象,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承載著美國夢的靈魂。
 
圖片來源:網路轉載
 
1932 年到 1945 年之間,這個碼頭是離鄉的臺灣人看到臺灣的最後一眼,也是歸鄉的臺灣人所見到的臺灣的第一眼。1945 年到 1950  年之間,它更是數十萬外省軍民來臺灣的第一個落腳處。相較於那些前往美國的埃利斯島,基隆的港西碼頭更是個外省族群倉皇逃難的大遷徙的過路點,一個巨大歷史中的小小點綴,有時候甚至連點綴都稱不上。對於那些在中國變成中国之際,不斷趕路、搭車、搭船、步行的中國內戰的難民來說,戰亂中的旅行,無處不是過路處,也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被記念,因為他們只追求一個穩定平安的家,不只是地理上的,更是心靈上的。
 
然而在歷史的巧妙安排之下,這個過路的小站,卻變成了他們永遠的家,至少對那些沒有能力再跳躍到它方拿紅卡、綠卡、黃卡的外省人來說,這裡就是它了。
 
也因此,也許外省軍民一開始不覺得這個他們初踏上這個島嶼的首站,那個靜靜站佇基隆港口西邊的碼頭與倉庫,之於他們有甚麼多麼重要的意義。但在 60 年後的今天,當那些逃難心態的長輩逐漸凋零,而新一代的他們,在他們認同這塊土地,與「臺灣」生成了憐愛交織的依戀的時候,這個當初他們先人來臺灣的第一站,基隆的港西二三號碼頭倉庫,遂成為了這個人與集體交會的起點。
 
圖片來源:網路轉載
 
這,也許也是另一種的「臺灣精神」,而這正是一個新的臺灣文化建構中,最重要的內涵之一。
 
這也是為甚麼,基隆的港西的二號與三號碼頭倉庫,至少之於外省族群而言,理當是個多麼重要的歷史據點。而它理當也應該比照埃利斯島移民紀念博物館一般,不只原址全面保留,更應該進一步設立為博物館。外省族群的後代理應相當與本土臺灣社會有所融合,但追尋根源,尤其是保留、活化那個最初結緣的起點,是無比重要的。它不只是個物理上的空間,它更是精神上、靈魂上的護庇之處。
 
港西碼頭倉庫,這個見證臺灣近代史的建築,這個八十多年的歷史本身,對基隆在地人來說,是個基隆港繁榮的初始意象、是全體臺灣人在日本時代前往日本、從戰爭中返抵家門的第一站,是外省族群大舉逃亡來臺的第一站,更不用提及戰後這 60 多年以來,所有被外派到馬祖的阿兵哥啟航與返回本島的最重要的交會點。
 
最近基隆又遭遇到財團與政府要聯手辦理都市更新,以及港務公司要興建新港務大樓,屢屢要拆除港西碼頭倉庫。不論建設開發這一方如何聲稱這將如何帶來多「現代」、「嶄新」、「高尚」的大餅,在我眼中,這一切卻只是在扼殺這個城市真正的價值:歷史的、文化的、族群的底蘊。
 
(作者自行整理)
 
基隆市政府的文化局則在幾年前曾為此召開過一次歷史建築的會議,結果是基隆市認為港西碼頭毫無歷史價值,港務公司想要蓋新大樓與中央部會自以為是「建設」的港週邊都更比較重要。這個國家與政府,就這樣子經濟也沒拼到,文化破碎不堪,而「文化、歷史等人文基礎才是古老都市的觀光經濟的真正背脊」這樣的觀念更不可能存於這政商共犯集團的腦中。
 
圖片來源:經濟部
 
這幾天,基隆市政府文化局再度與擁有港西碼頭倉庫的港務公司共同召開會議,這次他們決定的是要保留倉庫的鋼樑,就好像一群盜獵者獵人決定把保育類動物先殺了,「但留下骨頭,好讓我們放進博物館裡收藏」。
 
也就在這幾天,國民黨的市長初選剛結束,由背景為山東人的黃景泰議長勝出。黃議長目前所提出的政見裡,直指他將盡力推動火車站與港西週邊的都市更新。這個過往就一直有與建商、包商、財團的關係很複雜的政治人物,究竟是會好好建立起這個城市的文化,以港西碼頭這樣充滿歷史意義的地方的保留與建設,打造出一個集體、和解的共同體意識,亦或是如他過往一般,照顧到沿路的裙帶政商們呢?我想答案也許頗為清楚了,而這讓人不勝悲哀。
 
圖片來源:經濟部
 
港西碼頭倉庫這樣子的重要文史建築,這個對臺灣的族群歷史、近代歷史、都市記憶與文化如此重要的建築,能否被保留並且建立起一個真正屬於臺灣的、在地且國際的,蘊藏豐富與深厚的臺灣精神的博物館,甚或是個文化空間呢?其實也不完全沒有希望,但接下來的,必須是行動,而不是感嘆了。基隆的孩子們,如果你也覺得這個城市值得它的榮耀,並值得更好的文化與治理,那就起身把這個城市從那些短視近利的奸商政客的手中奪回來。奪回屬於我們共同的歷史、現在,與未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9766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